2010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其中一個專題介紹印度寶萊塢一代宗師(Bollywood Guru)古魯達特(Guru Dutt)。寶萊塢風格特色是印度式歌舞片,而這位被稱為此類宗師的電影人,今回是首次介紹到香港來。他短壽(1925-1964),只活了39年,作品不多。現在寶萊塢電影為國際注意,於是這位印度式歌舞片奠基者受國際推崇,而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回放映他四部作品。
美國《時代Time》雜誌和英國《視與聽Sight & Sound》雜誌選Guru Dutt的《Thirst》(求之不得)為歷來最偉大電影之一,這裡對此舉存而不論。影評人發掘一個名不經傳的導演,說得跨張一點,可以理解。
這部1957年黑白製作的歌舞片,內容不脫娛樂片本色,以才子佳人為主角,懷才不遇的詩人遇上動人的妓女,得到她傾慕。後來有人被火車撞死,死者身上的外套是那位詩人的,於是報紙便說潦倒的詩人自殺。他的詩作在他死後反而有機會出版,人人搶購,還有紀念大會舉行。但那位詩人其實沒有死,真正死者是位穿了他外套的乞丐。詩人只受了傷,在醫院經治療後康復過來。那時候,他說自己是暢銷詩集的作者,但大家都認為他神經病,甚至拉他進精神病院。他最後走了出來,跑到那個追悼詩人的大會去,眼見所有人利慾薰心,不禁對印度和世界失望,那時他已不堅持要認做那位受大眾敬仰的詩人。最後他與愛人浪跡天涯去。
這部大眾化的歌舞片,結局並不討好觀眾。它完整表達出一個訊息,印度社會大部份人財迷心竅,而群眾只會盲從,有勇氣獨立思考的人太少。導演其實講出印度的問題,說印度重視死人多過活生生的人,確實一針見血。娛樂電影能摑大眾一個耳光,其實不簡單,美國《時代Time》雜誌和英國《視與聽Sight & Sound》雜誌因而推崇這部歌舞片,有理由的。
此片製作質素今天看來,並不覺得簡陋,而在風格和藝術處理上,亦有功力和不俗品味。它甚至有幽默和輕鬆的小節,而描寫印度的社會問題,亦不算悲慘。事實上,此片中的印度景象,雖然不至於乾淨整齊,但至少那時還未有甚麼污染。反而今天電影中的印度,滿目是污染嚴重、不合人道的城市景觀。該部電影中的印度,可能比今天電影中的印度還易被大眾接受。(2010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觀影錄4)
#####
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,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,公開閱讀。
[ #2010電影 ]